Pages

會計師寰宇觀點

與大眾分享關於美, 中, 台, 港之會計, 稅務及財務相關訊息.

Saturday, January 29, 2011

電動車納稅 兩岸規範不同



新聞來源: 中國時報 2011.01.28
【A02版+(江雅綺/北京隆安律師事務所深圳分所)】




 伴隨著節能減碳成為世界性的熱點話題,電動車成為汽車工業邁入「低碳」行列的重要功臣。

 為鼓勵消費者使用電動車,1月10日,台灣通過修正《貨物稅條例》,新法實施後3年內購買完全以電能為動力的電動車輛並完成登記者,將免徵貨物稅。新法同時規定,在減免年限屆滿前半年,行政院得視實際推展情況決定是否延長減免年限。

 目前大陸尚未頒布類似免稅規定,不過,被業界看做大陸新能源汽車發展「根本大法」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規畫(2011-2020)》意見稿第六條第(四)項規定,2011-2020年,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免徵車輛購置稅。2011-2015年,中重度混合動力汽車減半徵收車輛購置稅、消費稅和車船稅

目前,該規畫之相關規定已經完成徵求意見,將於不久後正式出台。屆時,預期大陸消費者採購電動車將獲得極大稅收優惠。

台灣銀行公會理監事會議通過: 銀行版個資法 半年後將上路

(新聞來源: 01-27-2011 中國時報)


   
    未來銀行處理客戶個人資料,無論是經電腦處理文件,及「非以電腦處理」的客戶檔案,在註銷及轉移上都必須以最高標準處理,銀行必須在6個月內調整完成,以趕上個資法推行。

 據了解,銀行公會今(26)日召開理監事會議,將以臨時案通過「金融業個人資料檔案安全維護計畫標準」「金融業草案業務終止後個人資料處理辦法草案。

 按議程,過去屬於模糊地帶的「非電腦處理」個資管理制度,及新法所要求的告知義務,都是草案重點

 銀行業者指出,半年內要調整完畢,以符合新草案中的要求,雖非作不到,但銀行非經電腦處理的個資不少,還要註明銷毀日期等作業,工程浩大,因此銀行內部恐面臨一段「陣痛期」,將密切留意流程有無處理瑕疵。

 據草案內容,銀行在與客戶來往的業務終止後,必須註銷相關資料,並將銷毀記錄作留存,個人資料遭竊取、竄改、毀筍、滅失或洩漏時,必須要有緊急應變計畫。客戶個人檔案也要有保留期限,針對超過保留期限的檔案,必須建置專門處理程序,至於保留期限由各銀行自行決定。

 由於近期極端氣候頻率增加,及日前富邦產險內湖機房大火,草案中也特別針對電腦、自動化設備、主機及周邊設備,強化天災及其他意外災害防護。

管理錦囊/從下屬績效 看主管領導能力

【潘俊琳】【2011/01/28 經濟日報】
由於個性、價值觀和早期生活經驗的不同,管理者會發展出不同的管理風格和行為。標竿學院常駐資深顧問邢憲生指出,身為領導者做得如何,「看看帶的人做得如何」,答案就揭曉了。

管理者最重要的職務,包括設定工作目標和方向,但經常可以聽到管理者說,「不要想這麼多,做就對了」,而為了保險起見,同時要求部屬做很多的專案,但在專案還沒有貫徹之前,很快地又改變了方向,或是提供一個模糊的大方向,很少清楚界定雙方同意的績效目標,並且還逃避做重大決定。

邢憲生表示,不給清楚方向的主管,通常自己也搞不清楚方向,或是自己心理有想法,但不說出來,而是要部屬去迎合他的想法,這樣的主管不願意承擔風險,因此部屬的表現,就是搞不清楚狀況。

有些管理者則在賦能授權方面有待加強,像是不信任或不尊重部屬的專業能力,或是不滿意部屬的技能和表現,經常直接就自己跳下去,把工作完成。而這種類型的管理者,通常會管理很多的細節,以確保成功,或是要求部屬做瑣碎的支援性工作,而非一個完整的案子。

邢憲生指出,這樣的管理者通常是某種技術出身,本身因為技能好而被拔擢,但在升任管理職後,依然慣性地去做以前熟悉的工作,覺得底下的人都沒有自己強,到後來就是自己累得半死,但部屬卻沒有機會成長。

有的管理者,在溝通管理上出了問題。像是忙著和高階主管開會,卻未定期召開自己部門會議;或未徵詢部屬意見,就做出重要決定;或是用負面糾正的方式,強調什麼事做錯了,那個部分又必須改正,甚或越級下達指令,沒有顧慮中間主管的感受。

邢憲生表示,溝通必須適時,而且要注意有沒有越級。很多管理者的溝通,只講了前半段,後面就說「你自己回去想一想」,但如果部屬能夠想到,通常也不會做錯了。對於資淺的部屬,直接講清楚讓他知道方向,是必須的。但對於資深且資優的部屬,點出問題大家一起討論,或許更能清楚釐清問題,和知道彼此的想法。

Report Recommends New Standard-Setting System, Board for Private Companies


(Source: By Alexandra Defelice - January 26, 2011 Journal of Accountancy)


A blue-ribbon panel on Wednesday submitted a report to FASB’s parent organization—the Financial Accounting Foundation (FAF)—recommending significant changes to the future of accounting standard setting for private companies, including a separate standard-setting board.

The panel concluded that “there are urgent and growing systemic issues that need to be addressed in the current system of U.S. accounting standard setting,” the report states.

FAF is expected to discuss this report at its Feb. 15 meeting.

The panel believes that “the system should focus on making exceptions and modifications to U.S. GAAP for private companies that better respond to the needs of the private company sector rather than move toward a separate, self-contained GAAP for private companies or a wholesale reorganization of GAAP,” at least in the near term,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The report recommends establishing, under FAF’s oversight, a separate private company standards board to help ensure that appropriate and sufficient exceptions and modifications are made, both for new and existing standards. The new board would work closely with FASB to create a coordinated and efficient standard-setting process but would have final authority over such exceptions and modification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new board would be conducted in three-to-five years to evaluate its effectiveness and determine whether to “maintain it as is, make additional process improvements, or sunset it,”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The panel also recommends creating “a differential framework (set of decision criteria)… to facilitate a standard setter’s ability to make appropriate, justifiable exceptions and modifications.”

Several short-term and transitional actions meant to provide near-term relief for private companies and help ensure a smooth transition to a new board are also outlined in the report. These processes will most likely continue once the new board is in place, but will be led by and/or significantly involve the new board,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Among these short-term recommendations is that FASB should consider a delay for private companies in the effective date of major new standards, especially those issued in connection with the FASB-IASB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MOU) projects, that is longer than the now-routine one-year delay. The delay would be with respect to the public company effective date. For example, if the effective date for a particular MOU project is 2014 for public companies, this recommendation would contemplate an effective date of 2016 or later, rather than 2015, for private companies.

Additionally, FASB should begin to articulate “what differentiates private companies from public companies,” using what it has learned from the two recent round-table meetings on private company issues with existing GAAP standards as key input, the report states. This information would be used to create the differential framework for private company accounting that would be used to determine whether differences for private companies should be approved.

“The FAF Board of Trustees, as part of its strategic initiative to review private company issues, will consider the panel’s recommendations as it deliberates improvements to the standard-setting process,” according to a FAF press release. “The FAF trustees’ resulting plan is expected to be subject to further input from constituents, including exposing for public comment any potential significant changes to the standard-setting process and structure.”

This report follows the culmination of a year’s worth of work by the panel, which was formed in December 2009 as part of a joint effort by the AICPA, FAF and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ate Boards of Accountancy, to examine private company financial reporting.

For more background on the panel, including previous JofA articles, visit journalofaccountancy.com/Web/BRP.htm and the AICPA’s “Private GAAP” Web page, which includes videos of Institute and profession leaders explaining the blue-ribbon panel’s recommendations and potential benefits.

IRS to Do More Research on Small Business


(Source: January 26, 2011 - Accounting Today)

Washington, D.C. - The Internal Revenue Service needs to conduct more research to identify the needs and preferences of small business and self-employed taxpayers, according to a new government report.

The report, by the Treasury Inspector General for Tax Administration, acknowledged that the IRS already is taking some steps to improve customer service for these groups, but TIGTA believes that more research could be helpful in closing the estimated $345 billion tax gap. The tax gap represen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hat taxpayers owe the federal government and what they actually pay on time.

The IRS attributes $148 billion, or 43 percent, of the tax gap to unreported income earned by unincorporated businesses and the associated unpaid self-employment tax.

The IRS's Small Business/Self-Employed Division serves approximately 57 million taxpayers, which represents roughly one-third of the overall taxpayer base and consists mainly of self-employed individuals and small business corporations and partnerships with assets of fewer than $10 million. It supports the IRS's goal of improving customer service by educating and informing these taxpayers of their tax obligations, developing education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helping them understand and comply with applicable laws, and protecting the public interest by applying the tax law with integrity and fairness.

The IRS is conducting research on individual taxpayers to incorporate taxpayer needs in making service improvement decisions, but it has only begun to devote sufficient resources to conduct comparable research to determine the needs of the small business taxpayer, the report noted.

Analysis of the accounts of approximately 19 million taxpayers who filed at least 1 U.S. Individual Income Tax Return (Form 1040) Profit or Loss From Business (Schedule C) for the period January 1 through July 24, 2010, showed that more than 17 million (90 percent) had Schedule C net profit/loss (gross receipts or sales minus expenses) of $25,000 or less.

The IRS is taking steps to improve customer service to small business and self-employed taxpayers, however. Outreach to small business taxpayers is based on multiple sources and delivered through a variety of channels. The SB/SE Division's Communications, Liaison, and Disclosure function has developed a process to help the IRS determine what services and information to provide these taxpayers. This allows it to extend outreach and education and to deliver information and materials through various channels.

The Communications, Liaison, and Disclosure function maintains the Issue Management Resolution System and the Outreach Initiative Database, which tracks significant issues and identify trends. However, the Issue Management Resolution System is not complete because employees do not always appropriately enter issues, and the System does not help the IRS identify industry needs because the impacted industry was identified for only 25 percent of the national issues submitted in Calendar Year 2009. In addition, 14 percent of the records were missing from the Outreach Initiative Database.

TIGTA made two recommendations, to which the IRS agreed. TIGTA recommended that the IRS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dustry codes in the Issue Management Resolution System and ensure that sufficient preventive controls are activated for the Outreach Initiative Database to provide an adequate audit trail to record changes or deletions as well as the associated reasons.

The IRS agreed with the recommendations and plans to perform a review of industry selections to identify the need to add/modify the existing selections and determine if the Industry field should become a required field. In addition, during the initial development of the Outreach Initiatives Database, SB/SE Division Web technicians deleted some unused views as part of the testing and refinement process. This action created some confusion and the practice of deleting views has been discontinued. All views now being created remain in either the active or the archived database.

** TIGTA in details ------- read more

台灣金管會通過, 上市櫃薪酬委員會將於9月上路

(新聞來源: 2011-01-28 01:26 工商時報 記者彭禎伶/台北報導)


         金管會委員會昨(27)日通過,未來所有上市櫃、興櫃公司都必須設置薪酬委員會,由不少於3人且符合專業性、獨立性的獨董或專業人士組成,每年至少開會2次訂定董監及經理人的績效評估與薪資報酬政策。

 除了資本額100億元以上公司9月底前先行外,其餘所有公司則是今年底前都必須設置完成。

 共有1,610家上市櫃及興櫃公司今年底前都必須找到至少3位獨董或獨立的專業人士,組成薪酬委員會,且這些成員要具備一定專業度,如必須是商務、法務、財務、會計或公司業務所需相關科系公私立大專院校講師以上;法官、檢察官、律師、會計師或其他專業人員等,且要有5年以上工作經驗,為避免人才需求量太大,金管會也給予緩衝措施,即允許薪酬委員會中初期有1/3以下成員是由公司一般董事擔任,3年內調整,但此成員不能擔任召集人或會議主席。

 薪酬委員會還需要定期評估薪資報酬合理性,讓公司董監、經理人報酬及績效評估,除了參考同業水準、個人表現、公司績效外,也要考慮未來風險關聯的合理性,不能引導董事及經理人為了追求薪資報酬,而從事逾越公司風險胃納的行為。

 董事及高階經理人短期績效發放紅利的比例及部分變動薪資報酬支付時間,應考慮行業特性及公司業務性質來歐定。

 金管會規定,董事會如果不採納或修正薪酬委員會的建議,必須全體董事2/3以上出席,且出席董事過半數同意才可以,並在決議中考量通過的薪資報酬有沒有優於薪酬委員會的建議;並且要就差異性於董事會通過2日內,在公開資訊觀測站上公告

Thursday, January 27, 2011

台灣營業稅法將修正 : 菸捐 半年後納入營業稅

中國時報 2011.01.27 【A17版+記者王信人/台北報導】


 
台灣昨天公布立院三讀通過的營業稅法修正案,財政部表示,估計將在半年後生效實施,屆時,菸捐將納入營業稅內,但在發票看不到菸捐。

 財政部表示,這次修正的營業稅法共計20條,施行日期,授權由行政院定之。

 現在消費者去買菸時,在統一發票上可以看到菸捐,1根菸的菸捐1元,1包菸如果20根就是20元。

 未來菸捐要納入營業稅之中,經與菸商、超商業者討論,由於業者修改統一發票的電腦系統,至少要半年,財政部會充分尊重他們,故可能要等半年後才能實施。

 這次修正重點的如下:

 1、對農業用油、漁業用油轉讓、移作他用而不符營業稅法免稅規定者,應予補稅,並明定其納稅義務人,以維租稅公平。

 2、界定保稅區、保稅區營業人及課稅區營業人的範圍,並明定自國外進入保稅區的保稅貨物,不包括在「進口貨物」的範圍之內。

 3、為使各保稅區營業人享有同等租稅待遇,明定銷售與保稅區營業人供營運的貨物或勞務,營業稅稅率為零;保稅區營業人銷售與課稅區營業人未輸往課稅區而直接出口或存入特定保稅區以供外銷的貨物,營業稅稅率也是零

 4、應稅貨物或勞務的定價應內含營業稅,否則要處罰。

 5、向國外購買再保險以外的金融業專屬本業勞務,營業稅稅率由5%降為3%

(閱讀完整新聞.....) 

Sunday, January 23, 2011

台灣財政部新規定 - 海外所得逾50萬元 強制通報國稅局

(資料來源: 中國時報 2011.01.24【A02版+記者王信人/台北報導】




新聞摘要:
 
中華民國今年( 2011) 5月首度要求投資人申報2010年度海外所得,財政部規定信託業接受投資人委託投資海外有價證券所得逾50萬元,業者須在1月底前通報國稅局;低於50萬或是有投資損失則業者可自願申報未強制。然有以下各項投資人與金融機構須留意:

1. 金融機構通報義務及計算海外所得方式
    財部整理出「個人海外所得課徵基本稅額實務作業疑義」,統一對外說明。

2. 海外損失扣抵
    只能扣抵「當年度」的「海外財產交易所得」,不可以留在以後年度抵減,也不能扣抵國 內的財產交易所得。
 
3. 海外所得所屬年度

    在T日下單賣出境外股票或基金受益憑證,股票交割日(或境外基金核算買回價格之日)為
T+2日,海外所得為T+2日所屬年度
 
4. 計算公式分二大類


 (1)新台幣信託:
       
      交易所得=交割的外幣金額(或依約定核算之外幣買回價格)× 約定的匯率 - 投資人原信託之新台幣金額

      如果海外股票或境外基金受益憑證是98年底前取得,上述的「投資人原信託之新台幣金額」與「98年12月31日的外幣收盤價(或淨值)× 98年12月31日台灣銀行買入及賣出該外國貨幣即期外匯收盤價的平均數」比較,「得取其高」認定成本。

 (2)外幣信託:
         交易所得=【交割之外幣金額(或依約定核算之外幣買回價格)
                              -投資人原信託之外幣金額】 × T+2日臺灣銀行買入及賣出該外國貨幣即期外匯收盤價的平均數

 如果是98年12月31日以前取得的海外有價證券或境外基金受益憑證,上述「投資人原信託之外幣金額」與「98年12月31日之外幣收盤價(或淨值)」比較,取其高認定成本。

     多筆海外基金,如果都在98年12月31日以前買入,各有不同的成本,原則上以「各筆」的原始取得成本分別和98年12月31日收盤價比較,對投資人最有利;但如果業者受限於系統資料保存情況,且投資人也無異議,也可以用加權平均法計算平均原始取得成本後,再與98年12月31日收盤價比較

(閱讀完整新聞......)

台灣接軌IFRS 企業界建議證管法令應修正


【資料來源: 德昌財稅專欄  2011.01.20 04:00 am經濟日報╱林建邦】


新聞摘要:

據台灣2011年1月20日經濟日報報導,自民國102年1月1日起企業財務報表開始適用IFRS,各企業已陸續評估導入後的影響。然相關法規尚未進行修訂,預期將對企業界與相關財報使用者可能產生疑問與額外成本。

1. 國際會計準則 (IAS)第1號 "財務報表之表達" 規定,企業應於權益變動表中表達所有業主權益變動,並規定所有非業主權益變動(即綜合損益)應表達於單一綜合損益表或兩張報表(一張單獨損益表及一張綜合損益表)中。然現行法規未同步化說明,茲以現行 商業會計法第32條商業會計處理準則第38條為例。

2. 現行財務報告資產負債表中,資產與負債的表達順序係由流動至非流動。然已採IFRS者如香港,部分企業採非流動資產/負債先行表達,或以總資產扣除總負債後資產淨值列示,再表達業主權益項目;也有部分企業係分別表達總資產、業主權益及總負債等方式 ,表達格式未統一。

3. 未說明會計科目代碼的編列,是否仍須重新修定。
 
4. 企業如何調整報表表達,及簽證會計師是否須長期於查核/核閱報告中提及與現行法規相違背之情事,仍待主管機關說明。


(閱讀完整新聞........)

Friday, January 21, 2011

4招記憶法,讓你記得久、也記得清楚

‧節錄自 經理人月刊 2011/01/21第 74期


【整理.撰文/齊立文 編輯/陳清稱】

與其一次投入大量時間從到頭尾硬拚,不如縮短時間,將資訊切塊,然後再以迴圈式地、由淺入深地反覆記憶,不僅能加快記憶速度,也能加深理解程度。
每個人在學習過程中,時常會有「明明就已經背過,卻還是忘記了⋯⋯」「雖然讀過這本書,但怎麼想都想不起來⋯⋯」等類似經驗,因而對於自己的記憶能力感到洩氣和失望。然而,許多有關大腦的科學研究均表示,現實生活中其實幾乎不會發生「喪失記憶」的情形(如果大腦有受傷則是另當別論),你所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基本上都會一直保存在大腦裡。

換句話說,會有「想不起來」「記不起來」的困擾,是因為沒有去「喚醒」那些記憶。因此,打從決定開始「記憶」的那一刻起,就必須對於「記憶」這件事抱持積極的態度,找出屬於自己的記憶方式,並愛惜自己的記憶力,才能為所讀取的資訊內容,安插上許多不同的「勾子」,方便日後在大腦中的知識汪洋中,「釣」出你所需要的資料。

記憶力好,並不是一種天賦,也不屬於年輕人的專利,所有人都可以訓練和培養。第一步,就是要有「想要記住」的欲望。《學習如何學習》書中指出,當某項知識或資訊能夠吸引個人的高度興趣時(比方說可以賺到錢、對升遷有幫助等),記憶所耗費的時間便會相對減少,效率也會較高。

接著,每個人都應該要開發自己的記憶方式,也許是大聲朗讀、手寫筆記、畫成圖像或聆聽錄音檔等都行。不過要注意的是,《學習大勉強》作者安和內哲也強調,由於大腦很喜歡新鮮感,容易對於新奇事物留下印象,若是長期都使用同一種記憶法,久而久之當大腦習慣後,記憶的效率反而變差。因此,安和內哲也建議,組合多種記憶法,同時運用眼、耳、口、手,甚至是角色扮演,動員所有感官幫忙記憶,更能強化記憶的深度和長度。

最後,應盡量避免在壓力、睡眠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下強行記憶

4招記憶法,讓你記得久、也記得清楚

1 轉盤子記憶法

學習後就棄之不理,資訊便會隨時間流逝而快速遺忘。因此,就像馬戲團小丑同時在好幾根竹竿上轉盤子,在盤子快要停止時再推它一把,就能維持旋轉動力一樣,時時溫習,便能讓記憶黏貼在腦海裡。

《記憶力》書中推薦了一套「維護記憶」的方法:在學習後10~15分鐘,進行第一次複習,接著實施「1的法則」,在1小時、1天、1周、1個月、1季這5個時間點,重新檢視記憶的狀態。

2 螺旋記憶法

有些人一拿到書,習慣就從第一頁讀到最後一頁,好不容易看完了,前面的內容卻也忘得差不多,然後事後沮喪地抱怨,「花了那麼多時間,為什麼還是記不住?」

對此,《學習大勉強》一書建議,與其一次投入大量時間從到頭尾硬拚,不如縮短時間,將資訊切塊,然後再以迴圈式地、由淺入深地反覆記憶,不僅能加快記憶速度,也能加深理解程度。

3 影像記憶法(羅馬室記憶法)

古羅馬演說家西塞羅(Cicero)以旁徵博引、說理清晰聞名;更重要的是,他在辨論時從不看筆記,只靠記憶。據說,他只要看到座位上的擺設或裝飾物,就可以想起關鍵論點,然後一口氣背出好幾大本資料。《記憶力》書中解釋,由於西塞羅能夠在內心投射出一個擺著桌椅傢俱的房間,每項物品都帶著他專屬的記憶,所以只要看到這些東西,就能存取這些「寄生」在不同物品上的記憶。

事實上,我們也可以在心中設計一個「空間」。試著從一個熟悉的環境開始,仔細觀察四周吊在天花板、貼在牆壁和放在地板上的事物,有哪些讓你記憶深刻。為這些物品與其相對應的位置標上編碼,並且牢記這個畫面,往後如果需要記憶時,就想起這個空間,將你要記憶的東西,與心中的空間裡的某個物品產生互動,將能夠讓你的記憶更有組織、有系統、有畫面、甚至有聲音,記憶的效果也會更良好。

4 聯想鏈記憶法

許多人在檢視條列式的筆記時,時常會忘記自己當時在寫些什麼,所以就連想要背誦也無從背起。這是因為一般的筆記做法缺少邏輯,只是將一堆支離破碎、毫無關係的內容抄錄下來,卻忽略了「合理」這個要素。

《史上超強學習法》作者吉田隆嘉建議,在記憶的過程中,一定要設法先理解內容的邏輯性,最好能夠形成一個故事,將各項訊息串連成一條鎖鏈,只要能抓到第一個環圈,最後一個環圈也就能輕而易舉地掌握,對於整體的記憶將會有極大助益。

反資本弱化 將訂安全港法則


2011-01-21 01:15 工商時報 記者王信人/台北報導

反資本弱化條款的影響

 財政部已訂出反資本弱化的查核辦法草案,暫訂安全港法則,營業額在3,000萬元以下或資本額在400萬元以下的中小企業排除在適用之外,但尚待農曆年後,與工業總會、商業總會等業者討論後,才能定案,並對外公布細節。

 「反資本弱化」是我國近年來建置「反避稅改革」制度的重大突破,所得稅法增訂第43條之2修正案,立法院上個會期三讀通過,今年起實施。財政部表示,查核草案暫訂負債與業主權益比為3比1,亦即負債占資產的比例在75%以內,才能列報利息費用,逾限部分會被剔除。

 「反資本弱化」原本是要防止國外法人利用高度財務槓桿做併購,結果卻連國內公司也被掃到,要一體適用,預料對財務結構不佳、負債多的公司造成衝擊。

 安永公司稅務部執行總監楊建華說,根據財政部96年委託台大經濟系做的研究報告,國內23萬多家企業中,負債與權益比超過3比1者占3.22%,亦即估計未來將有7,100家公司受影響。

 財政部表示,國內一般公司(排除金融業在外)的負債占資產比重普遍在75%以下,但一旦超過75%,通常情況都很嚴重。反資本弱化條款就是要把公司的資本結構導回正常水準,不會因負債比例太高而被鉅額利息拖垮本業,比較沒有倒帳風險。但為降低國稅局的查核成本,財政部暫定避風港法則,資本額在400萬元以下或年營業額在3,000萬元以下的中小企業排除在適用外。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周黎芳則表示,原本今年兩岸ECFA生效實施之後,外國公司對來台併購公司非常有興趣,但財政部端出「反資本弱化」條款,將增加國際來台併購的資金成本,可能會讓部分外國金主猶豫,降低來台併購的意願與金額。主要為國內子公司支付利息給國外母公司時,要扣繳20%,但負債與權益比超過75%以上的部分,不能當費用減除,造成雙重不利。而且,這種財稅差異是永久性,造成有此種情形的上市公司每股盈餘下降,可能影響股價表現。

 財政部坦承,這確實會減少國際來台併購的意願,但以前沒有此制度時,像凱雷等外國私募基金來台的併購,雖然可以提高被併公司的經營能力,但凱雷幾乎全額向國內銀行借款,本身不用出錢,又目標只是短期經營,等股價一高就拋售股票,大撈一票就走人,大玩金錢遊戲。

 此外,安永關心,業主權益的計算是否有包括累積虧損或保留盈餘?財政部表示,業主權益只算股東以前投入的股本和資本公積,不會加計(或減除)保留盈餘(或虧損)。

Wednesday, January 19, 2011

Two Tax Credits to Help Pay Higher Education Costs


Source: IRS Tax Tip 2010-12  (01-18-2011)

There are two federal tax credits available to help you offset the costs of higher education for yourself or your dependents. These are the American Opportunity Credit and the Lifetime Learning Credit.

To qualify for either credit, you must pay postsecondary tuition and fees for yourself, your spouse or your dependent. The credit may be claimed by the parent or the student, but not by both. If the student was claimed as a dependent, the student cannot file for the credit.

For each student, you can choose to claim only one of the credits in a single tax year. You cannot claim the American Opportunity Credit to pay for part of your daughter's tuition charges and then claim the Lifetime Learning Credit for $2,000 more of her school costs.

However, if you pay college expenses for two or more students in the same year, you can choose to take credits on a per-student, per-year basis. You can claim the American Opportunity Credit for your sophomore daughter and the Lifetime Learning Credit for your senior son.

Here are some key facts the IRS wants you to know about these valuable education credits:

1. The American Opportunity Credit

•The credit can be up to $2,500 per eligible student.

•It is available for the first four years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Forty percent of the credit is refundable, which means that you may be able to receive up to $1,000, even if you owe no taxes.

•The student must be pursuing an undergraduate degree or other recognized educational credential.

•The student must be enrolled at least half time for at least one academic period.

•Qualified expenses include tuition and fees, coursed related books supplies and equipment.

•The full credit is generally available to eligible taxpayers who make less than $80,000 or $160,000 for

married couples filing a joint return.

2. Lifetime Learning Credit

•The credit can be up to $2,000 per eligible student.

•It is available for all years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and for courses to acquire or improve job skills.

•The maximum credited is limited to the amount of tax you must pay on your return.

•The student does not need to be pursuing a degree or other recognized education credential.

•Qualified expenses include tuition and fees, course related books, supplies and equipment.

•The full credit is generally available to eligible taxpayers who make less than $60,000 or $120,000 for married couples filing a joint return.

You cannot claim the tuition and fees tax deduction in the same year that you claim the American Opportunity Tax Credit or the Lifetime Learning Credit. You must choose to either take the credit or the deduction and should consider which is more beneficial for you.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se credits see IRS Publication 970, Tax Benefits for Education available at http://www.irs.gov or by calling the IRS forms and publications

中國财政部官员就海南“离境退税”政策试点答记者问


中国新闻网:【发布日期】: 2010年12月27日

  
        近日,国家财政部税政司郑建新副司长在北京就海南开展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试点一事,接受了本网记者的专访,回答了关于该项政策的背景意义、主要内容、国外主要做法和经验以及相关部门的协调分工等。

  记者:该项政策出台有何背景和意义?

  郑建新: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建省办经济特区22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由于发展起步晚,基础差,目前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保护生态环境、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科学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国家决定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将海南打造成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

  根据海南作为中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的战略定位,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文件精神,借鉴国外成熟经验,财政部会同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与海南省密切合作,通过广泛调研、反复论证,周密设计,制定了在海南开展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试点的事实方案和管理办法。我们认为,在海南实施这一政策,有利于提高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利于扩大我国特别是海南旅游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到海南观光购物。同时,通过在海南实施这一政策,也会为我们将来完善我国出口退税制度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

  记者:该项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郑建新: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下简称离境退税政策)是指对境外旅客在退税定点商店购买的随身携带和托运出境的退税物品,按规定退税的政策。

  离境退税政策的基本流程包括:购物申请退税、海关验核确认、代理机构退税和集中退税结算四个环节,境外旅客只涉及前三个环节。

  该项政策的适用对象:在中国大陆境内连续居住不超过183天的外国人和港澳台同胞。

  境外旅客要取得退税,应当同时符合以下六个条件:(1)在退税定点商店购买退税物品,购物金额达到起退点,并且按规定取得退税申请单等退税凭证;(2)在离境口岸办理离境手续,离境前退税物品尚未启用或消费;(3)离境日距退税物品购买日不超过90天;(4)所购退税物品由境外旅客本人随身携带或托运出境;(5)所购退税物品经海关验核并在退税申请单上签章;(6)在指定的退税代理机构办理退税。

  退税物品是指国家允许携带出境并享受退税政策的个人生活物品,范围包括:服装、鞋帽、化妆品、钟表、首饰、电器、文具、体育用品等等,共21个大类。需要指出的是,食品、烟、酒、汽车、摩托车等是不能享受退税的。

  离境退税税种为增值税。中国现行增值税采取标准税率加一档低税率的模式,标准税率为17%,低税率为13%.目前,货物出口增值税退税设有5%、9%、13%、15%、16%、17%共6档退税率,如果对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也按照不同物品实行多档退税,操作十分复杂,对于境外旅客不是很方便。国际上对购物退税通行的做法都是采取单一的退税率进行退税。为简化操作,对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海南试点的退税率统一核定为11%。

  该项政策规定了起退点。起退点是境外旅客申请享受退税的最低购物金额。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实行购物退税制度的各个国家,起退点的设置时不同的。有的国家设置得很低,比如英国的起退点是10英镑,有的国家设置得较高,比如法国是175欧元。海南试点政策的起退点暂定为800元人民币

  记者:国外购物离境退税的做法和经验有哪些?

  郑建新:据了解,购物退税制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瑞典,目前包括欧盟主要成员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在内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实行了这一制度。根据各国实践,主要可分为零售出口计划、游客退税计划、中央退税机构等三种模式,在这三种模式下,政府的参与程度、主要监管部门有所不同。同时,各国在购物退税的做法上也存在一些共性的地方,比如绝大多数国家将退税对象限定为非本国居民,退税物品在本国境内不得消费,在一个商店一次购物或在一天内购物必须超过起退点,必须经由海关验货确认等等。

  我们在借鉴有关国家实行购物退税制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设计了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海南试点办法。

  记者:哪些国家部门参与了试点工作?各自的分工怎样?

  郑建新:对这一试点,财政部主要负责相关政策的制定,国家税务总局主要负责相关管理办法的制定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海关总署主要负责海关监管办法的制定,商务部主要负责退税定点商店资格条件的制定,上述各项工作均得到了海南省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

中國支持舟曲灾后恢复重建有关税收政策出台


【发布日期】: 2011年01月18日 【来源】:中国税务报
  
       
       近日,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通知,就支持舟曲灾后恢复重建有关税收政策问题作出了进一步明确。灾区企业和个人以及捐助灾区的企业和个人,凡符合条件的,将在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印花税、契税、房产税、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车辆购置税、营业税等方面获得减免。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凡未注明具体期限的,一律执行至2012年12月31日

  关于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的税收政策包括:对灾区损失严重的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自2010年8月8日起,对灾区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取得的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款项和物资,以及税收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批准的减免税金及附加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自201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对灾区农村信用社免征企业所得税;自2010年8月8日-2012年12月31日,对灾区企业、单位或支援灾区重建的企业、单位,进口国内不能满足供应并直接用于灾后恢复重建的大宗物资、设备等,给予进口税收优惠

  关于减轻个人税收负担的税收政策包括:自2010年8月8日起,对灾区个人接受捐赠的款项、取得的各级政府发放的救灾款项,以及参与抢险救灾的一线人员按照地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规定标准取得的与抢险救灾有关的补贴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

  关于支持灾区基础设施、房屋建筑物等恢复重建的税收政策包括:对政府为受灾居民组织建设的安居房建设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转让时免征土地增值税;对灾区住房倒塌的农(牧)民重建住房占用耕地的,在规定标准内的部分免征耕地占用税;由政府组织建设的安居房,所签订的建筑工程勘察设计合同、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产权转移书据、房屋租赁合同,免征印花税;对因灾损毁的应缴而未缴契税的居民住房,不再征收契税;对受灾居民购买安居房,免征契税;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对经有关部门鉴定因灾损毁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经批准免税的纳税人已缴税款可以在以后年度的应缴税款中抵扣。

  关于鼓励社会各界支持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税收政策包括:自2010年8月8日起,对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捐赠给受灾地区的,免征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自2010年8月8日起,对企业、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灾区的捐赠,允许在当年企业所得税前和当年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对财产所有人将财产(物品)直接捐赠或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捐赠给灾区或受灾居民所书立的产权转移书据,免征印花税;对专项用于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能够提供由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或其授权单位出具的抢险救灾证明的新购特种车辆,免征车辆购置税,符合免税条件但已经征税的特种车辆,退还已征税款。

  关于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包括:灾区的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房屋中介、典当、桑拿、按摩、氧吧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新增加的就业岗位中,招用当地因灾失去工作的人员,与其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经县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定,按实际招用人数和实际工作时间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000元,可上下浮动20%,由甘肃省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具体确定。按上述标准计算的税收抵扣额应在企业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税额中扣减,当年扣减不足的,不得结转下年使用。此外,灾区因灾失去工作后从事个体经营(除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的人员,以及因灾损失严重的个体工商户,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年度应缴纳税款小于上述扣减限额的,以其实际缴纳的税款为限;大于上述扣减限额的,应以上述扣减限额为限。

  据悉,如果纳税人按规定既可享受本通知的税收优惠政策,也可享受国家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税收优惠政策,可由纳税人自主选择适用的政策,但两项政策不得叠加使用。

Tuesday, January 18, 2011

中国内外资企业税制全面统一

自12月1日起,我国对外资企业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至此“优待”外资时代终结
                  (新聞來源: 2010年12月01日07:45 人民网-《人民日报》记者 李丽辉)

  国务院决定,自2010年12月1日起,我国将统一内外资企业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对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及外籍个人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至此,内外资企业税制实现了全面统一,外资企业在税收政策上享受的“超国民待遇”被彻底终结。

  “内外有别”,在改革开放初期具有积极意义

  回顾当初我国“内外有别”的税收制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颇为感慨。他说,对内外资企业实行不同的税收制度,并且给予外资企业以优惠于内资企业的税收待遇,曾作为改革开放初期吸引外资的一项重要政策,在我国实行多年。

  归结起来,这种内外有别的税收制度,大致涉及企业所得税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车船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房产税和城市房地产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使用税和教育费附加等几个税(费)种。在改革开放初期,这种“内外有别”的税费制度,对吸引外资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这种税费制度越来越不符合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要求,产生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各界要求统一内外资企业税费制度的呼声越来越强烈。1994年以来,全国人大、国务院着手逐步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制度。在我国现行税收体系中,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和房产税等原来内外资企业分设的制度均已先后实现了统一,仅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仍实行内外有别的制度。

  谁受益谁负担公平合理

  高培勇说,城市维护建设税属于特定目的税,于1985年开征。它是国家为加强城市的维护建设,扩大和稳定城市维护建设资金的来源而征收的一项税收。教育费附加属于专项收费,于1986年开征。它是政府为加快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扩大地方教育经费的资金来源而征收的一种收费。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以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1994年以前为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实际缴纳的税额为计征依据。城市维护建设税根据纳税人所在地为市区、县城(镇)和其他地区,分别按照7%、5%、1%三档税率征收,教育费附加目前统一按3%的比率征收。


  这两种税(费)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法理原则,对在国内从事生产经营且直接或间接地享受城市建设和我国教育事业的成果的企业与个人征收。

  高培勇认为,从征收这两种税(费)的初衷来说,一方面外资企业享受着城市基础建设和教育等公共资源,另一方面这些企业却没有履行缴纳相关税(费)义务,这无论从哪个方面都是说不通的。这种给予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政策,事实上是对内资企业的一种歧视,并已经产生了抑制内资企业发展的效应。

  “内外并轨”,不会对吸引外资产生负面影响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指出,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是公平税费负担,促进公平竞争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继续实行内外有别的税费制度,将会加剧内外资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不利于提高内资企业的竞争力。目前,统一内外资企业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的时机已经成熟。对外资企业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有利于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税费环境。
  这位负责人表示,我国社会稳定,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期,消费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我国政府长期致力于为国外投资者创造更加开放、更加公平、更加便利、更加友好的投资环境,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诸多有利因素对外资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对外资企业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不会对我国吸引外资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对外资企业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目的并不是为了增加外资企业负担,而是建立有利于公平竞争的税收机制和投资环境,相信这一举措会得到外资企业的理解和支持。

FATCA - Foreign Account Tax Compliance Act


FATCA: A New Disclosure and Withholding Regime


Under newly proposed U.S. Treasury Code Sections 1471 through 1474, effective for payments after December 31, 2012, all foreig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FIs) will be required to enter into disclosure compliance agreements with the U.S. Treasury, and all non-financial foreign entities (NFFEs) must report and/or certify their ownership or be subject to the same 30 percent withholding. This new reporting and withholding regime will ultimately impact current account opening processes, transaction processing systems and “know your customer” procedures utilized by foreign banks. Chief compliance officers, tax reporting heads and other key players within your organization will need 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these regulations and develop a plan for managing and remediating any potential risk associated with Foreign Account Tax Compliance Act (FATCA) non-compliance.

Relevance and Impact

The legislative intent of FATCA is to ensure there is no gap in the ability of the U.S. government to determine the ownership of U.S. assets in foreign accounts. As such, this revenue raising provision, which was originally enacted as a part of the Hiring Incentives to Restore Employment (HIRE) Act (Pub. L. No. 111-147), is expected to significantly impact the systems and operations of both U.S. and non-U.S. companies. While the regulations have not been finalized to date, companies will likely need to make modifications to their internal systems, control frameworks, processes and procedures for timely compliance with these regulations on or before their effective date of January 1, 2013.


Foreign Account Tax Compliance Act 2013年上路

(閱讀完整新聞: 01-18-2011 聯合新聞網)

      美國要求各國金融業者於2013年起,依照「外國帳戶稅收遵從法」(FATCA,Foreign Account Tax Compliance Act)向美國國稅局 (IRS)揭露美籍客戶帳戶資訊。要求全球金融機構簽屬「外國金融機構協定」(FFI,Foreig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greement)並提供具美國籍身分客戶的帳戶資料,揭露其收入、所得、資本利得,否則將對金融機構在美國資本利得強制扣繳30%的稅。此舉不僅衝擊台灣的個人資料保護法,對美籍或非美籍公司之內部控制系統及運作也將有重大影響,金融業的開戶流程及了解客戶 (KYC, Know Your Customer) 程序也將有變化。

Monday, January 17, 2011

现代礼仪:在餐桌上展示职业形象

2011年 1月 12日 星期三 16:42 BJT 路透中文網

(Source: http://cn.reuters.com/article/CNMgtNews/idCNCHINA-3643220110112?pageNumber=2&virtualBrandChannel=0&sp=true)
(Pamela Eyring为华盛顿礼仪学校校长,该校成立于1988年,是一家提供专业礼仪知识与培训的机构,网址为psow.edu。以下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路透华盛顿1月10日电---多数人想到职业形象时,脑海中会出现我们在会议室做演示或与客户娴熟谈判合约时的情景。不过,专业程度高低的最明显标志之一并不是会议室内的控场能力,而在于餐桌上的自我表现。

对基本礼仪的理解可反映出你的经验、地位以及职业水准。更加重要的是,餐桌举止还可让潜在客户与合作夥伴推断出你处理专业事务和人际关系的能力。

恰当的餐桌举止有助于向老板及上司证明自己有能力代表公司,来提高公司名声并实现公司目标。

以下是一些最为基本与重要的餐桌礼仪。

**保持餐桌整洁**

勿将钥匙、钱包、帽子、手套、眼镜、文件夹等与用餐无关的物品放在餐桌上。

**餐巾**

餐巾应该拿起、展开、放在大腿上,不能超过餐桌高度。用餐期间,餐巾一直要放在腿上。临时需要离开餐桌时,要把它放在座位上,然後把座椅推至餐桌下面,这样服务人员就知道你还会回来。

**坐姿**

坐姿要直,把食物送到嘴边,而不是用嘴去靠近食物。注意用餐节奏与他人保持一致,免得别人感觉需要加快速度。

**餐具用法**

餐具需从外往里拿。且一旦拿起,这个餐具就不应该再直接与桌面接触。如果不用了,要把它放到盘子上

**B.M.W.准则**

餐桌上与邻座弄混餐碟、水杯的情况并不少见。你可以通过B.M.W.准则来避免这种尴尬:面包盘(B)、用餐碟(M)、与水杯(W)依次排开,一直保持面包盘在左侧、用餐碟在中间、水杯在右侧

**面包如何抹黄油**

如何为面包抹黄油是餐桌礼仪好坏的最重要标志之一。要把黄油放在面包碟上,而不是直接放在面包卷上。把面包掰(不要切)成小片後再涂一小口黄油,不要一次涂整片面包。

**边用餐边聊天**

商业用餐对于边用餐边聊天是一种独特的挑战。对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小口咬、嚼完毕後再微笑着开口。食物还在嘴中时不要说话。(完)

编译:张敏 发稿:段晓冬

Sunday, January 16, 2011

房產稅至少還有三道關


2011年01月17日 08:03:33  資料來源: 人民日報

         
      中國大陸經過數年的研討與規劃, 財政部同意重慶的徵稅方案,確定對高檔商品房開徵房屋稅,上海市亦為試點之一,但目前北京市尚未列入。    

      房產稅改革可抑止房市投機,豐富地方政府財源,但仍有許多執行面的問題存在起步階段。

一. 房產稅稅基和稅源分離,依房屋評估價值繳交,非就實現所得繳納,可能增加中小家庭負擔。

二.  單位代扣代繳所得稅,房屋稅恐須自行申報繳納。國人尚未養成自主報稅習慣,本來是持有環節的稅賦就有可能演變成交易環節的稅賦,從而又很可能轉嫁到購房者身上。

三.  房屋價值評估之機構與人員係建立於稅務部門或另立非營利性機構尚無結論。


閱讀完整新聞: 01-17-2011 新華網           

綜所稅 vs 贈與稅 - 跨國資金調度 當心稅事

2011/01/01【經濟日報╱文/林嘉焜 (萬泰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總經理)】


個案實例

陳老闆在大陸廈門經營木材業,國稅局查獲廈門公司匯款到陳老闆帳戶,依據法令,國稅局將該筆匯款計入陳老闆的境內營利所得。陳老闆申請複查說明款項都是資金調度,廈門公司只有虧損沒有盈餘可分配。因此,國稅局改以認定廈門公司對陳老闆有贈與行為,仍然補稅加罰。為何台商與大陸公司的資金調度會產生所得稅?公司對個人匯款為何是贈與行為,卻課徵所得稅(5-40%)?卻不是贈與稅(10%)?

個案解析

國稅局藉由銀行匯出入匯款單而發現廈門公司將資金匯入陳老闆帳戶,三年來累計約新台幣778萬元,國稅局認為這是公司分配盈餘給獨資股東(陳老闆),而中華民國的境內居住者取得大陸的營利所得,仍屬境內所得。

因此,陳老闆應申報個人綜所稅的營利所得,要求補繳所得稅130萬元並加罰鍰。當遭查獲漏報時,還要加罰鍰。

陳老闆向國稅局申請複查,說明陳老闆考量大陸匯款限制,將資金匯進大陸容易,但匯出難(有稅),因此陳老闆僅在廈門公司保留最少資金運作。而美國某一W公司先借款給陳老闆,陳老闆以此資金再增資廈門公司。廈門公司再匯款給陳老闆,陳老闆再還款美國W公司。

資金融通 要慎選方法

結果,陳老闆說詞讓國稅局取消廈門分配盈餘給陳老闆的認定,變更為廈門公司無償為陳老闆承擔債務,認定為贈與行為。由於,法人贈與自然人不課徵贈與稅,應課徵受贈人的所得稅。所以,陳老闆的複查說明沒有為自己解除課稅困擾,只是營利所得改為其他所得,仍是受課所得稅,白忙一場!

本案最奇特之處,依通常經驗法則,公司與負責人間之資金融通,應屬資金融通,其適用法令應屬營利事業所得稅查核準則第36條之1,按當年1月1日所適用台灣銀行的基本放款利率計算利息收入課稅。更何況,陳老闆主張廈門公司有虧損,增資都來不及,如何有能力贈與股東?

又依據財政部68年3月23日台財稅第31866號函所釋,「獨資商號之資本主出資彌補該商號之虧損者,因該商號原為資本主個人的財產,故其行為非屬贈與,應免報繳贈與稅。」陳老闆主張反面解釋應該也是不計入贈與。

但國稅局認定本案廈門公司為一獨立的法人,並非獨資的商號,該公司將部分貨款供陳老闆償還其個人債務使用,也未提示陳老闆對公司的明確還款事證供核,因此,款項屬取自營利事業贈與財產,依所得稅法第4條第17款規定,認取自營利事業之贈與屬其他所得,必須計入陳老闆的綜合所得申報。

沒報稅 核課期七年

由於,陳老闆該年度幾乎沒有台灣所得,只有利息所得合計14,638元。因此,他沒有辦理當年度的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現在被查出有漏報所得。

而且納稅義務人當年沒報稅,核課期間高達七年,比有申報綜所稅的人之核課期間五年還要長!多了兩年被查稅的機會。

貼心叮嚀

大陸所得屬於境內所得,法源依據依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24條第1項規定。

‧如果台商的台灣所得不高,但是大陸所得仍要申報台灣綜所稅,應該誠實申報。台商若不申報台灣的綜所稅,追稅期間更長。

遺產稅個案 - 海外匯款 計入遺產


2011/01/15【經濟日報╱文/林嘉焜 (萬泰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總經理)】

個案實例
鄧爸爸罹患慢性肝炎多年,後來轉換成肝癌,鄧爸爸將名下房地產向銀行設定抵押,借款2,000萬元。隨即將部分資金換匯為30萬美元,匯款到香港某人帳戶,以償還香港負債。
匯款12日後,鄧爸爸不幸過世。家人申報遺產稅時,國稅局要求海外匯款必須計入遺產。但家人主張海外款項已償還負債,不復存在,不應計入遺產,反駁國稅局不能只看到跨境匯款紀錄,就認為資金還在。最後,法官判決匯款金額必須計入遺產。理由為何?
個案解析

若要列舉生前未還債務作為遺產的扣項,被繼承人必須要提出借款的事實。本案鄧爸爸向銀行或保險公司借款都會有借貸合約與撥款事實,因此國稅局同意認列此房貸為遺產扣項。但是,家人必須交代貸款去向。

若只是空言還債,但是家人無法證明香港負債從何而來,國稅局雖會同意房貸當作遺產扣項,但仍會將去向不明的貸款資金,計入遺產,最後仍是白忙一場。而本案有六大疑點(敗筆),分析如下,作為借鏡。

一、到底海外30萬美元是否存在,應由繼承人負舉證責任,並不是國稅局。國稅局只要查出有匯款事實,就可以計入遺產。
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施行細則第13條規定「被繼承人死亡前因重病無法處理事務期間舉債、出售財產或提領存款,而其繼承人對該項借款、價金或存款不能證明其用途者,該項借款、價金或存款仍應列入遺產課稅。」

二、家人並未舉證香港債務存在,國稅局無法只憑家人空口說明,必須要看到借據或借貸合約。而且合理的借貸合約必須要有借款本金、約定利息、約定還款方式,尤其立約日期必須在撥款日之前,再經過公證確認,都是查核重點。

三、鄧爸爸生前經營雜貨店,非經營國際貿易,並無向國外借款之必要。若納稅人隨意以海外負債為理由,國稅局只要舉證匯款紀錄即可計入遺產,並不需負香港帳戶的舉證責任。


四、匯款到香港的日期距離鄧爸爸死亡之日僅12日,正值病危時期,依一般經驗法則,家人代鄧爸爸執行如此大額匯款行為,應該更倍加謹慎,不可能無法說明香港貸款細節。

五、鄧媽媽為該筆貸款保證人,一年前就知鄧爸爸罹患癌症,一定會注意鄧爸爸資金的使用情形。

六、銀行撥款2,000萬元匯入鄧爸爸帳戶後,經國稅局查出有人密集以低於100萬元金額,藉由現金提領,使稅捐稽徵機關無從追查去向。在鄧爸爸過世當日,提領僅剩525元,提領及匯款手續均由鄧女兒代為執行,國稅局認為繼承人對資金去向無法說明,非常不合理。

貼心叮嚀/資金匯出 再久都有紀錄

國稅局只要查出被繼承人有匯款到海外的紀錄,就可以將匯款金額計入遺產。若繼承人主張資金不存在,必須負舉證責任。

國稅局藉由「個人結匯總歸戶」可以查到個人跨境匯款的歷年紀錄。並非資金匯出台灣超過五年或七年,就可以逃稅。
遺產稅降到10%,高資產家庭已經不需要逃漏稅。以免將來子女使用來源不明遺產時,引起查稅。

課豪宅稅 財部二路並進

【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台北報導】 2011.01.17 09:59 am

       
      
    台灣政府當局為遏阻房市飆漲,除規劃對豪宅加重課徵房屋稅,也將修法限縮以下優惠:

1. 自用住宅優惠稅率面積由都市地區91坪(三公畝) 減至61坪(二公畝)

2. 調高一般地價稅的累進稅率,從目前1.5%到5.5%分級課稅,調高為1.7%到6.5%

3. 持有多筆土地者的自用住宅設籍條件,除納稅人本人及配偶與未成年子女必須同處設籍,納稅人的成年子女與直系親屬及其配偶,未來將強制合併設籍


 閱讀完整新聞 : 01-17-2011 經濟日報

Saturday, January 15, 2011

不要成為你的決定的奴隸



作者: 艾瑪.迪維塔(Emma De Vita)/英國《今日管理》(Management Today)」月刊資深撰稿人
文章來源: 總裁學苑 www.ceolearning.org

 大部分的決策都是仰賴以下這兩個過程來決定的。第一個是「模式認定」,人們會先參考過去的經驗做決策;另一個則是「情感投射」,也就是會投射某些情感在特定的結果上。

 開始。先自問在當時的時點與情境下,你是否能解決這個問題。如果可以,就做;如果不行,就照著愛因斯坦的方法:「盡量簡單化」。

 界定問題。寫下你要做跟什麼有關的決策。
會涉及哪些人事物。有哪些人或事情會受到影響、要於何時及何處導入最後的決定,甚至要問一下,你為什麼一定要做這個決定。

 考慮不同人的觀點你的主管會怎麼處理?你的競爭者會怎麼做?從不同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將能幫助你客觀地了解所有狀況。

 描繪出理想中的最後結果不管你面對的,是要簽下大筆金額的合約,或是展開自己的事業,你都應該想想你所做的決定,如何連接到你理想中的完美結果?

 挑戰你的假設你的決策品質的好壞,是根據假設而來的,因此務必確保你的假設是「合理」的。

 逼自己做決定將所有的資料整理在一起,並列出其利弊得失。然後做出決策,而且自己要支持這個決策。天底下沒有百分之百的完美,因此請從眾多選項中選出看起來最好的那一個。
保持彈性。採取有彈性的做法,並在計畫與執行間取得一個平衡:

 你只是要簽一份合約,不是要簽下你一輩子的賣身契。尊重你的決定,但不要成為它的奴隸。(本文摘自《成為好主管,抓緊關鍵:90天 要「那樣」的位子,你必須「這樣」準備。》,大是文化 2010年12月出版。) 

Google整理術:過濾你不需要的





作者: 道格拉斯‧梅瑞爾(Douglas Merrill)/Google前任資訊長
文章出處:總裁學苑 www.cfolearning.org 

編按:在資訊爆炸的年代,整體來說,我們現在面臨的困境是:我們每天接收的資訊琳瑯滿目,怎麼知道哪些不必理會?作者認為唯有真正需要的東西才記進腦子裡。要怎樣才能做到?靠「過濾」才行。

關於過濾,我是這麼做的:當我坐下來閱讀時,手邊一定會準備好四枝螢光筆支顏色醒目的原子筆(像是紫色)。接著,我很快逐頁瀏覽找尋跟我目標相符、可能重要的資訊。

一旦我找到有興趣的文字,我會用醒目顏色的原子筆在一旁空白處標示星號。這時候我還不打算把這些文字跟其他資訊做連結。我只是單純的把看似重要的文字先標出來,也等於把其他不重要的東西先排除

完成一章之後,我會從頭再讀一遍,但只讀那些由醒目顏色標示出星號的句子或段落。這一回重讀時,我會根據我的目標,將這些文字分成四類,分別用四種不同顏色的螢光筆標示。舉例來說,假設我正在讀數學教科書裡的某一章,我會把標示的文字分成以下四類、四種顏色:

◆新名詞的定義與原理用黃色螢光筆標示,目的是提醒我要下來。

◆數學公式及衍生算式則用粉紅色標示,這表示我得搞清楚它們的模式。

◆看不懂的部分則會標示成藍色,提醒我稍後得再細重讀

◆例題的解答過程則標示綠色,等我解完例題後,再回來核對答案。

用顏色把資料區分成各類,就像把一個龐然大石碎裂成一個個小石塊,本來大石裡看似不相關的文字,如今分成各個獨立相關的段落。這樣一來,工作更容易上手,輕鬆好幾百倍。

隨後,等我第三次瀏覽同樣章節時,我一下就能挑出那些用螢光筆標示的部分。有些地方我會仔細再讀一遍,試著理解它的意思,並找出它跟其他螢光標示部分的關聯。這麼做是幫助我找出那一章裡重要資訊的共通模式,設法從中發展出故事。一旦這些資訊有了關聯與脈絡,編碼時就容易多了。有了這項過濾技巧,才讓我的速讀水準變成世界一流,至今仍十分受用。

人腦記憶少量資訊的能力,要比記憶大量資訊好太多了。這不僅適用於資料,也適用在行動上。每當你遇上棘手的事,就試著把它拆解成獨立的小任務,個個擊破比較容易。對於管理我們每天接收的資訊,的確是不可或缺的方針。

任何文章做好過濾之後,日後不論過了多久,重讀時都能輕鬆掌握關鍵資訊。人的記憶實在非常不可靠。若你需要某份資料時,總是能順利回想起來,那麼你會更有組織,也更成功。(本文摘自《Google時代一定要會的整理術》,天下文化 2010年11月出版。

Friday, January 7, 2011

移轉訂價查核 四大爭議


【經濟日報╱陳星辰】 2011.01.06 03:38 am

為防止企業藉移轉訂價之操控將合理利潤留在低稅率或免稅區以規避賦稅,國稅局查核關係企業移轉訂價避稅時,常就下列事項提出爭議。

(一)以一般概況選案查核

一般來說,所執行功能愈多且負擔風險愈高企業,所應取得報酬也應越高。然在實務上,各行各業的實際經營表現也會有受產品或產業生命周期等與功能及風險無直接關係之影響。例如一些剛進入夕陽產業的公司,縱使執行相當多的功能且亦負擔相當高風險,其仍有獲利不佳之可能。特別是這些企業若仍保有相當高的營業額及高額的關係人交易,則就容易被國稅局選為調查對象。國稅局往往會認為一間功能完整公司若能達成鉅額銷售額,則亦應有能力繳交合理所得稅。落入這類別的公司,則應特別注意其是否保有一份強而有力的移轉訂價分析文件。文件及後續說明的強或弱則會直接影響最後國稅局要調整或不調整移轉訂價結果。

(二)受控交易大幅變動

除了一份完整集團核心文件說明成本及利潤已按功能風險配置獲得適當的安排,當年度任何不尋常交易或利潤異常變動均須盡量避免,以免被認為有不合商業合理安排,而有被補稅之虞。舉例來說,甲公司每年申報約40%的營業淨利率,年底時為因應外國母公司要求而透過關係人交易,大幅度一次性將營業淨利率向下調整,調整後營業淨利率仍居於常規交易區間,惟國稅局認為該公司未能具體說明此調降獲利交易之合理性,此安排不具有合理商業目的,否准認列。甲公司不服,經提起復查、訴願及行政訴訟後,仍被行政法院駁回。

(三)核定通知書

台灣有許多中小型企業的收入總額已達替代文據的門檻,然而鑑於預算及抱持僥倖心態,認為收到營利事業所得稅核定通知書即代表逃過一劫,不須準備該年度移轉訂價文件,也因此更將帳冊以外的分析及管理資料銷毀。惟收到營利事業所得稅核定通知書並不代表國稅局已放棄查核移轉訂價,稅捐機關目前對移轉訂價部分並無發核定通知書之制度,故企業除了善用避風港條款簡化移轉訂價分析,平日也須規劃可比較資料之搜集與保存,備妥關係人交易相關證明的文件,以面對國稅局的查核時能適時的因應與調整。

(四)他國製作移轉訂價報告未必會被採用

移轉訂價在經貿全球化的潮流下是影響企業營運管理與獲利的一項重要考量,企業應參酌不同課稅領域的規定,規劃相關租稅成本以降低稅務風險。由於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稅務機關對移轉訂價的立場不同,觀點也日漸分歧。許多案例顯示出國稅局或法院對他國所出具之移轉訂價報告時有爭議,即使是拿出國際知名顧問公司所準備的全球移轉訂價報告也不能當作免死金牌,因此企業實不宜陷入國外製作之移轉訂價報告在台灣就絕對可用的迷思。

在經貿型態國際化的發展趨勢下,跨國企業要如何充分掌握各國稅捐機關的查核重點,如何透過整體稅務規劃來分配集團內部的利潤,以達到降低稅務風險及避免重複課稅,是目前跨國企業在永續經營的目標上一項重要的課題。

(本文作者是Grant Thornton Taiwan正大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經理)

財政部「十二五」調減營業稅


(閱讀完整新聞: 香港文匯報 12-28-2010)


2010年12月27日中國財政會議中,財政部說明「十二五」期間(2011年到2015年),有以下各項規劃:

1. 擴大增值稅徵收範圍,相應調減營業稅等稅收,調整消費稅範圍和稅率結構,完善有利於產業結構升級和服務業發展的稅收政策。

2. 逐步建立健全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

3. 開徵環境保護稅。

4. 研究推進房地產稅改革,完善財產稅制度。

5. 按照強化稅收、規範非稅收入的原則,繼續推進稅費改革。

6. 逐步健全地方稅體系,賦予省級政府適當稅政管理權限;按照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要求,理順各級政府間財政分配關係。

7.支持糧油、蔬菜、棉花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生產,穩定化肥、煤炭、成品油等供應,促進市場供求平衡和物價基本穩定。

地建商會轟重稅 炒家用家通殺


(閱讀完整新聞: 香港文匯報 01-05-2011)


香港政府於20101119日公布徵收額外印花稅來打擊炒樓, 地產建設商會建議設落條款, 期限為新稅制實施後的12個月,或由立法會就實施後9個月進行定期檢討。運輸及房屋局副秘書長李麗儀回應指,難以預測樓市走勢,故加入「日落條款」的建議是不切實際,但強調會在適當時按正常程序修訂法例。

IRS Tax Tip 2011-04 - Ways to Obtain IRS Forms and Publications

Source: http://www.irs.gov/newsroom/article/0,,id=105375,00.html
Issue Number: IRS Tax Tip 2011-0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ays to Obtain IRS Forms and Publications

The Internal Revenue Service has free tax forms and publications on a wide variety of topics. Due to the continued growth in electronic filing, the availability of free options to taxpayers and efforts to reduce costs; the IRS will no longer be automatically mailing paper tax packages.

If you need IRS forms, here are four easy methods for getting the information you need.

1. On the Internet You can access forms and publications on the IRS website 24 hours a day, seven days a week, at http://www.irs.gov.

2. Taxpayer Assistance Centers There are 401 TACs across the country where IRS offers face-to-face assistance to taxpayers, and where taxpayers can pick up many IRS forms and publications. Visit http://www.irs.gov and go to Contact My Local Office on the Individuals page to find a list of TAC locations by state. On the Contact My Local Office page, you can also select TAC Site Search and enter your zip code to find the IRS walk-in office nearest you as well as a list of the services available at specific offices.

3. At Convenient Locations in Your Community During the tax filing season, many libraries and post offices offer free tax forms to taxpayers. Some libraries also have copies of commonly requested publications. Many large grocery stores, copy centers and office supply stores have forms you can photocopy or print from a CD.

4. By Mail You can call 1-800-TAX-FORM 1-800-TAX-FORM (800-829-3676 800-829-3676 ) Monday through Friday 7:00 am to 10:00 pm local time – except Alaska and Hawaii which follow Pacific time – to order current year forms, instructions and publications as well as prior year forms and instructions by mail. You will receive your order by mail, usually within 10 days.

Please wait until after January 10, 2011, to order tax products for 2010.

IRS Tax Tip 2011-03 - Choose the Simplest Tax Form for Your Situation

Source: http://www.irs.gov/newsroom/article/0,,id=105099,00.html

Issue Number: IRS Tax Tip 2011-0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hoose the Simplest Tax Form for Your Situation

Since 2010, IRS will no longer be mailing papaer tax packages to reduce costs because of the continued growth in electronic filing. If you file your return using IRS e-file, the system will automatically decide which form you need.

Here are some general rules to consider when deciding which paper tax form to file.

Use the 1040EZ if:

• Your taxable income is below $100,000
• Your filing status is Single or Married Filing Jointly
• You and your spouse – if married -- are under age 65 and not blind
• You are not claiming any dependents
• Your interest income is $1,500 or less

(PDF Link:
Use the 1040A if:

• Your taxable income is below $100,000
• You have capital gain distributions
• You claim certain tax credits
• You claim adjustments to income for IRA contributions and student loan interest

If you cannot use the 1040EZ or the 1040A, you’ll probably need to file using the 1040. Among the reasons you must use the 1040 are:

• Your taxable income is $100,000 or more
• You claim itemized deductions
• You are reporting self-employment income
• You are reporting income from sale of property

Thursday, January 6, 2011

IRS Tax Tip 2011-02 - Do I have to File a Tax Return?


Source: http://www.irs.gov/newsroom/article/0,,id=105097,00.html
Issue Number:    IRS Tax Tip 2011-0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o I have to File a Tax Return?


Depending on your filing status, age and the type of received income, you will have to file a federal income tax return if your income is higher that a certain level.

IRS website at http://www.irs.gov provides the details of the instructions for Form 1040, 1040A, or 1040EZ.  Also, the Interactive Tax Assistant (ITA) is available on the IRS website to determine if you need to file a tax return.  There are seven reasons why you may want to file a tax return even if you don't have to:

1. Federal Income Tax Withheld You should file to get money back if Federal Income Tax was withheld from your pay, you made estimated tax payments, or had a prior year overpayment applied to this year’s tax.

2. Making Work Pay Credit It is an earned income from work. The maximum credit for a married couple filing a joint return is $800 and $400 for other taxpayers.


3. Earned Income Tax Credit  You may qualify for EITC if you worked, but did not earn a lot of money.EITC is a refundable tax credit.

4. Additional Child Tax Credit This refundable credit may be available to you if you have at least one qualifying child and you did not get the full amount of the Child Tax Credit.

5. American Opportunity Credit The maximum credit per student is $2,500 and the first four years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qualify.

6. First-Time Homebuyer Credit
 (1) For First-Time Homebuyer
        (a) The credit is a maximum of $8,000 or $4,000 for married filing separately.
        (b) To qualify for the credit, taxpayers must have bought – or entered into a binding contract to buy – a principal residence loc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n or before April 30, 2010.  If you entered into a binding contract by April 30, 2010, you must have closed on the home on or before September 30, 2010.
 (2) For long-time residents: 
      If you bought a home as your principle residence in 2010, you may be able to qualify and claim the credit even if you already owned a home. In this case, the maximum credit for long-time residents is $6,500, or $3,250 if your filing status is married filing separately.

7. Health Coverage Tax Credit Certain individuals, who are receiving Trade Adjustment Assistance, Reemployment Trade Adjustment Assistance, or pension benefit payments from the Pension Benefit Guaranty Corporation, may be eligible for a Health Coverage Tax Credit worth 80 percent of monthly health insurance premiums when you file your 2010 tax return.

Wednesday, January 5, 2011

房產稅改革中央地方現分歧

(轉載自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1-01-04 09:21:10 

(來源:世華財訊) 

現有地方試點方案,均是修改現行房產稅,將已有房產稅的征稅范圍擴展到居民自住房屋,這與部委意見不一;而地方與中央立法精神不一,未來會出現很大麻煩。

據新世紀周刊1月3日報導,對居民自住房屋征收房產稅,這一貫穿2010年全年的政策懸念仍未現形。

房產稅目標主要是調控房價還是籌集收入?“借道”現有稅種還是開征新稅?土地、住房、財稅等部門權責如何協調?當重慶和上海將房產稅試點的申請提交國務院,現實的矛盾和沖突便浮出水面。

“對很多重大問題,各方存在很大分歧。”一位接近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的專家透露,對居民住房征稅可能比設想的要慢,遇到的實際問題,也比想象復雜得多。

此前,重慶和上海對居民自住房屋征稅的方案,就是改造現有的房產稅,將征稅范圍擴大到居民自住房屋。這一方案無需開設新稅種,只需修改現行《房產稅暫行條例》即可。而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依然堅持改革初期確定的整合現有稅種、開征新稅的思路。

“重慶和上海的試點申請由國務院決定,還沒有聽說有明確的回復。”一位財稅專家表示,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對改革已達成共識,不只是取消1986年《房產稅暫行條例》中對個人所有非營業用房產的免稅優惠,而是要在不動產保有環節,將現有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整合為全新的房地產稅,同步出臺房地產稅暫行條例。

不僅如此,在房產稅改革過程中,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利益取向、征收過程中至關重要的評估機構設置等,也是爭議的焦點。

“修舊”還是“立新”

房產稅在中國并非新稅種,1986年10月即在城市、縣城等按年征收,當時出臺的《房產稅暫行條例》規定,對個人所有非營業用的房產免征。目前擬議的房產稅改革,就是將征稅對象擴大至個人非營業用房產。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安體富表示,要對個人住宅征收房產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修改《房產稅暫行條例》,取消免稅規定。

這一方案,在政府強調稅收調控樓市的背景下提出,因為無需開設新稅,不涉及人大立法程序,被認為是推進改革的“捷徑”。不過,專家認為,這一方案在操作上會面臨難題。

目前,中國房地產保有環節的稅收有兩個稅種——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如果僅僅對《房產稅暫行條例》征收范圍擴容,那么在征收過程中,就需要分別評估土地和房產價值,分別征稅。眾所周知,房產的價值與地理位置密切相關,將土地和房產分割評估并非易事。

一位接近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的專家表示,目前兩部委已經達成一致,整合現行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為新稅種——房地產稅。

但是,重慶、上海上報的試點方案并不是按這樣的思路設計的。

此前,重慶市市長黃奇帆接受媒體采訪時,詳細介紹了重慶的房產稅方案。渝版房產稅試點方案主要針對高檔住宅,基本思路包括:先對別墅、200平方米以上“大房子”和評估價值超過主城區平均售價3倍以上的住房開征;按面積計,實行累進稅率;征收范圍首先是增量部分,存量部分視情況開征;每戶家庭擁有普通住宅超過四套,可能被征稅;外地人炒房,可能被征稅。2010年12月10日,重慶市在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的通知》中再次強調,積極做好征收高檔住房房產稅的準備工作。

上海市政府雖早已向國務院提交試點方案,但至今未對外透露任何細節。非官方渠道的滬版房產稅試點方案已流傳出多個版本,以面積和價值為主要計征標準,從增量擴展至存量。據《南方周末》等多家媒體報導,2010年12月15日,在復旦大學一場房產稅研討會上,有專家透露出一個被認為可信度較高的新方案:若新增購房,對每戶名下超出200平方米以上的部分房產面積進行征收。

總體而言,兩個城市的方案都是修改現行房產稅,將已有房產稅的征稅范圍擴展到居民自住房屋,與兩部委的思路并不一致。

目前,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起草房地產稅暫行條例的工作也在進行,立法思路即是以整合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為前提。

財稅專家認為,在立法框架未定的情況下,改革試點需要謹慎。對已經確定的思路,國務院主管部委與地方要事先統一意見。目前稅收立法權仍屬中央政府,“如果現在地方的試點與中央的立法精神不一致,未來會出現很大的麻煩。地方政府和中央部委還是需要事先協調。”

有專家認為,理想的狀態是,先出臺一個兩稅合并的暫行條例,在此條例下,對經營性房產按新條例在全國先行征稅,對個人住房可以根據各地申請進行試點。

不過,在安體富看來,這二者的順序恰恰應該相反。他表示,現在只能先試點,試點可以有不同的方案,不試點不知道哪種方案效果比較好,而一旦形成立法就是全國統一,“不能立法之后再試點,試點要在立法之前,摸索經驗。”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孫鋼認為,試點地區的稅率、免征額、稅收優惠等可以有所不同,但稅制的整體框架應該統一。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官方對房產稅的表態悄然發生了變化。2010年10月27日,新華社授權發布《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其中涉及房產稅的表述是“研究推進房地產稅改革”。這與9月29日“國五條”出臺時提出的“加快房產稅改革試點工作,并推廣到全國”,明顯不同。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2010年12月中旬表示,近中期要爭取解決房地產稅的框架問題。

中央、地方“同床異夢”

“一些房價漲幅很高的城市,最擔心改革會影響當地的樓市。”一位參與地方改革研究的專家表示,如果看到上海、重慶上報房產稅試點方案,就得出地方對改革態度積極,那是誤解。上海和重慶的試點方案,實際的覆蓋面很窄,僅僅是針對少數高端房產。

如今,多數社會公眾的理解,政府對居民住房征稅的目的是要壓低房價。的確,這是中央政府推進房地產稅改革過程中衍生出來的目標之一。而這一中央政府默認、社會公眾一度渴盼的目標,恰恰是地方政府很大的擔憂。

將稅制改革和宏觀調控結合起來,這是財稅部門推進稅制改革的一項原則,也得到了國務院的認可。房地產稅收的改革,更是將改革和調控相結合的原則發揮到了極致。

中央決定對居民住房征稅,主要目標是完善分稅制,給地方以穩定收入來源。但改革啟動不久,從2005年開始,在房地產稅收調控房地產市場方面,政府賦予的期許日益升溫,頻頻動用多個稅種調控樓市。以致社會公眾誤認為,目前政府推進的房地產稅改革,其目標就是為了壓低房價。

對住房征稅會調節居民住房消費需求,但是,并不能確定征稅必然會帶來房價下降。稅收增加會導致成本上升,成本影響價格,但成本不決定最終價格。

2005年6月以來,為調控樓市,政府頻繁調整營業稅、土地增值稅、所得稅、契稅、印花稅等政策,但樓市走勢堅挺依舊,稅收調控效果差強人意。

2010年上半年以來,中央政府開始刻意弱化公眾用稅收調控房價的期望,開始強調房地產稅并非針對房地產市場,而是完善稅制改革,為地方提供穩定的財源。

1994年實行中央地方分稅制后,優質稅源基本劃歸中央,中央和地方共享稅的劃分中也是中央占大頭。地方政府有權決定是否征收的只有筵席稅和屠宰稅,但地方早已停征筵席稅,屠宰稅也鮮有地方征收。

目前,中央政府財力雄厚,而基層地方政府稅收日漸萎縮,不得不走向依賴土地出讓的“土地財政”,由此產生種種弊端,被人們詬病和抨擊。賈康認為,地方稅收體系改革,在西部需要資源稅,東部地區則需要房產稅,并使之成為地方稅體系的支柱之一。

財政部稅政司綜合處處長周傳華也公開表示,房產稅可以成為地方政府重要且穩定的財政收入來源。

目前,房產稅在地方財政收入中占比較低。2009年,城鎮土地使用稅完成920.97億元,房產稅完成803.64億元,兩個稅種合計占地方本級收入的比重僅5.3%。

然而,中央政府旨在為地方提供穩定財源的房產稅,并未受到地方政府的青睞,經過這幾年房價飆漲,多數城市政府官員已難以接受房價下跌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除重慶、上海申請試點,更多的城市對居民住房征稅持謹慎態度。

本刊記者了解到,杭州市已對所有房產進行了評估,基本具備了征稅條件。但杭州市政府擔心開征房地產稅會對當地樓市產生較大沖擊,對推進房地產稅改革多有猶豫。

此外,近年來以調控樓市的名義,政府在住房交易環節征收的稅收上升至10%左右,再在保有環節征稅,很可能會帶來房主的反對。

安體富表示,土地、房產都是不斷升值的,房產稅對地方政府是一個穩定的不斷增長的收入來源,長遠看這個方向并沒錯。但是,這一稅種涉及到千家萬戶,有地方政府擔心,先行試點會導致市民的抵觸。

不過,地方政府擔心征稅導致房價下降可能有些多慮。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副研究員熊鷺在財新網撰文,舉例證明了征收不動產稅,并不必然有效抑制房價上漲或平抑房價波動。

熊鷺稱,英國的住宅稅/市政稅征稅對象是居民的住宅,征稅方法是把住宅按照市面資產價值分為八類或九類,征收數額不同的稅金,從1993年至今,英國房價仍然出現大幅增長。同樣,美國各州早已普遍征收不動產稅,但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后,1997年至2006年美國房價仍上漲了57%,其中2000年至2006年就上漲43%。而2006年以來美國房價則大幅下跌,波動較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近期的一項實證研究顯示,房產稅開征與房地產價格為負相關,房產稅開征會使房價微量下跌,但由於稅收的本質使得房產稅在房價供求方面不能成為決定性因素,中長期看,開征房產稅對房價的影響有限。

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也在微博上表示,影響房價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土地的供應,二是貨幣政策。無論房產稅開征或是不開征,和前面兩個主要因素相比,影響微乎其微。

另外,從目前的信息來看,房產稅的稅率不會很高,而且征管難度較大,相形之下,土地出讓金和房地產流轉交易環節的稅收“可能相對比較簡單,來得快”。

以北京為例,2009年土地出讓金占地方財政總收入的比重達到18.4%,市級財政主要收入來源中,契稅和土地增值稅增幅分別為24.3%和54.5%。而杭州,土地出讓金占地方財政總收入的比重更是在50%左右,2010年財政預算中,土地出讓金的增速高達76%。

目前,豐厚的土地出讓收入,以及逐年上升的房地產交易環節稅收,讓地方政府嘗到了甜頭,在保有環節征稅的積極性因此大打折扣。

財稅專家建議,對居民保有環節征稅,必須同時降低政府對土地出讓的依賴,并大幅清理各項收費,降低交易環節稅收比重。

“征收房地產稅,僅憑財政部和國稅總局的積極性是不夠的,必須提高地方政府的積極性。”一位參與改革研究的專家稱,房產稅征收需要收集全國各地的土地和房產等信息,財政部和國稅總局作為國家部委,沒有能力掌握這些,只能通過稅務部門去爭取地方政府的配合。

安體富建議,在房產稅的征管上,可以給地方一定的靈活性,在中央統一設置稅種、修訂稅法、確定稅率區間的基礎上,由地方根據實際情況自行確定稅率、免征額、稅收優惠等。同時房產稅收入歸縣市級基層政府,省級政府不參與分成。

暗爭評估權

對居民自住房屋征稅的改革方案,無論“修舊”還是“立新”,計稅依據都將按評估值征收。幾乎所有參與改革研究的專家稱,“評估是房地產稅改革的關鍵。”

1986年版的《房產稅暫行條例》中,對於不出租的房產,計稅依據是房產原值一次減除10%至30%后的余值,若沒有房產原值作為依據,則由房產所在地稅務機關參考同類房產核定,稅率為1.2%;對於出租的房產,租金收入為計稅依據,稅率為12%。

目前,上海和重慶的試點方案,以及財政部、國稅總局的改革共識,都明確將采用國際通用的計稅依據——按評估值征稅。

國際上,評估機構的設置并不一致,有的隸屬財政系統,有的隸屬稅務系統,有的則由社會中介機構承擔。

就中國而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06年的一項課題認為,可供選擇的評估機構包括稅務機構、社會中介機構、國土資源和房地產管理機構,以及財政機構。根據中國國情,有兩種選擇比較現實,一是在國土資源和房地產管理機構設置專門負責房地產評估機構,二是在地方稅務機關成立專門的房地產評估機構。

課題組更傾向於第一種選擇,原因是評估所需的土地、房屋登記資料均在房屋國土部門,將評估機構設立在該部門,可以充分利用現有資料,有利於降低評估成本。另外,不動產評估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房屋國土部門在這一領域的技術基礎要強於其他部門。

目前,中國已有房地產估價師、土地估價師兩項相關評估資格,經過國務院認可,分別由住建部和國土資源部歸口管理。

但是,中國房地產估價師與房地產經紀人學會的一位工作人員表示,作為物業稅“空轉”試點重要內容的“房地產模擬評稅試點”中,他們并未參與。

據了解,自2004年開始的模擬評稅試點,基本是在稅務系統的主導下進行。

截至2009年末,已經有北京、江蘇、深圳、重慶、遼寧、寧夏、河南、安徽、福建、天津十個省份(含計劃單列市)試點模擬評稅。2010年開始,模擬評稅試點擴大至全國,各省選擇房地產市場比較發達、管理規範、征管能力強的城區進行試點。

根據各地稅務部門網站的消息,湘潭、鄂州等市均進行了試點,其中,湘潭具體實施分數據采集、審核、錄入,實施評稅,稅率、稅負測算分析及試點工作總結四個階段,於2010年11月底前完成。

2010年4月14日開始,國稅總局舉辦第二期全國房地產模擬評稅及計稅價格核定培訓班,對各地100多名稅務人員講解房地產批量評稅標準和模型建立,以及房地產批量評稅軟件。

媒體報導稱,重慶、上海、廣州、杭州、成都等地稅務系統展開了多輪的房產稅收征計培訓,并對征計評估的標準做了多番籌備。

據了解,目前,北京、杭州、上海、重慶、深圳等大城市,以及大連、青島、丹東等一些二三線城市,稅務部門已基本掌握了本地房地產信息、數據,通過房地產評稅核定計稅價格也已在二手房交易環節使用,對個人保有房產征稅的技術條件已基本具備。

在房地產保有環節稅收制度暫未出臺情況下,模擬評稅試點取得的成果,可先行用於契稅等房地產交易環節的實際征收。

不過,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陳共對此并不認同。他表示,評估機構不應是稅務部門,畢竟他們對評估并不熟悉,在現有機構中,土地和房產評估應該合一。

安體富也表示,評估工作由誰來做,還值得討論。一般來講,評估應該由第三方中介機構來做,但是,目前中國市場經濟并不完善的情況下,還是需要政府的參與。長遠來看,稅務系統的評估機構與現有的房地產估價師、土地估價師需要整合。


“財政和稅務部門之間,也在爭奪評估的主導權。”一位已開展模擬評稅試點地區的稅務官員稱,目前的模擬評稅試點基本是稅務部門在主導,但地方財政部門想把此項工作接過去。

中國房地產估價師與房地產經紀人學會工作人員表示,目前,房地產稅評估征稅,國家沒有法律規定由誰評估,“稅務部門不找我們,我們也沒辦法。”

中國的評估行業多種資格并存、部門分割。實踐中,各評估資格往往通過行業準入制度設置壁壘。

財政部企業司官員表示,已就中國評估業按專業劃分評估師資格,嚴重的“政出多門”、市場分割問題,向國務院有關部門上報建議,應由統一的評估行政主管部門進行行業管理,負責全行業評估機構的設立審批和評估資格管理,監督評估機構的執業情況。

目前,評估業“六龍治水”格局仍未改變,針對未來房地產稅評估征稅,稅務系統又在重建一套評估體系,評估業“七龍治水”指日可待。

“中國現在的稅收成本太高了,不能再增加納稅人的負擔了。”陳共呼吁。

(徐志嬌 編輯)